现代科学在高度分化与高度综合的基础上,走向了整体化、综合化,发展成为一个庞大的体系,人们“生活在一个被科学和技术支配的世界中”,单一的传统学科难以解释当今社会的许多问题,如:环境问题、生态问题、能源问题等等。一些教育家因此提出了STS教育思想,即重视科学、技术、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强调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和科学的社会观。
在此背景下,1984年9月,英国教育协会提出了SATIS(ScienceandTech?nologyinSociety)计划,确定了编写革新理科教材的目标。表明科学并不仅仅限于学校的实验室中,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表明科学与人有关;激发人们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作用方面的兴趣;提高对科学和技术在社会中的作用的认识,包括好的和坏的;提高对工业的认识,了解它的经济基础,它是如何工作的,它在财富创造中充当什么角色;说明需要考虑技术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需要将环境危害减至最低限度;提高对精心使用自然资源的认识,表明理科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探究领域,而是与其他学科如地理学、经济学和历史学等相互影响的;说明现实生活中的决定常常是不得不建立在相互矛盾或不充分的知识的基础之上,那些决定包括一些妥协办法,而且并不总能获得“正确”的答案;鼓励学生们在事实的基础上展开辩论,同时去听,并判断别人的争论;鼓励学生们在一个科学论题的范围内,和其他同学讨论自己的观点;提供对一些技能进行实践的机会,包括阅读和理解
、数据收集与分析、信息检索、问题解决、戏剧活动和交际等技能。这些目标正确反映了社会对理科教育的需求,完全符合STS教育思想。经过考察、研究、编写和实验四个阶段,1990年《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出版。在全世界引起了关注,被译为意大利文,瑞典文,荷兰文、西班牙文。它的中译本在青岛外国教材研究所和我国教育界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支持下,新近由青岛出版社出版。这套教材为何能在短短几年内引起广泛关注呢?
首先,它完全改变了注重学科体系的学科本位型的课程内容设计,采用了一种具有开放性、整合性、变革性的模块式综合课程体系。这套书共有100个教学单元,也即100个专题。这些专题并不相关,打破了传统课程的线条结构。每个专题都涉及多个传统学科或多项技术,像“可再生能源问题”专题介绍了太阳能、地热能、植物能(酒精、沼气)的利用技术、成本情况、对环境的影响,涉及传统学科中的物理学、化学、微生物学、经济学、生态学,它的每一个专题都是知识网络的一个结点,为学生提供了多学科的方法和视野,提供了考察世界的整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超越学科的界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二,理论、实践、社会、日常生活紧密结合。本书的专题都是来自实际生活。在每个专题中阐明了问题的出处,问题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与问题相关的科学知识、现有技术状况、根据社会经济状况能否推广等等,从而将理论、实践、社会、日常生活连成一体,易于达成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实现校内学习与校外学习的统一。如“素食”专题,从餐桌和饮食习惯入手,既讨论了饮食对人体的影响,又研究了“素食”与“杂食”对整个农业、生态的影响,既贴近生活,又超越生活。
其三,课程组织生动活泼,多种多样。这套教材重视课程设置,把学习的过程变为师生共同探究的过程,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使学习过程得到优化。在许多专题中,采用了“小组活动(Workingingroups)”、“角色扮演(Role-play)”、“讨论(Discussion)”、“解决问题(Problem-solvingactivities)”、“实践活动(Practicalwork)”等。在这些课程中,学生有时是工程师,要在调查论证的基础上,提出设计方案,并提交技术评价、经济分析等报告;有时又是行政官员、矿工联合会代表、化学公司经理、反核能发展组织干事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变换了思考问题的角度,理解了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培养了学生利用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分析和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将来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权衡利弊,准确判断,做出恰当的选择和处理。
其四,它关注生活质量、生存质量等人文问题。在许多专题中,如“DDT与疟疾”、“爱滋病”、“厕所技术”、“国民保健支出”,体现了这种精神。对于生存质量问题,中学生一般不太关注,及早引导学生走出象牙塔,关注社会问题,对中国的学子更为重要。
其五,阐明了科学和技术对社会利害两方面的影响。在讲述“弗里兹·哈伯的故事”专题中指出了发明既可用于和平,也可用于战争。“大坝问题”专题中,既讲明了大坝建设提供洁净能源,同时说明大坝影响了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这说明科学技术并不是天然地具有善的特性,科技对人类也有负面影响。这是一种科学精神的体现。这些专题对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是非常有益的。
这些特点正是传统教材所缺少的,正是培养了解社会、为社会服务的未来科学家,培养了解科学、技术及其成果并能参加涉及科学技术决策的未来公民,培养从事技术工作的未来产业大军的中学教育所需要的,这也正是综合课程的意义所在。